百家姓哈姓的起源故事_哈姓百家姓排名多少位_哈姓有哪些名人

    百家姓哈姓是怎么来的?哈姓作为百家姓之一,你知道哈姓的起源故事吗?想了解哈姓百家姓排名多少位吗?哈姓有哪些名人?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百家姓哈姓的起源、排名、人口数量等内容,帮助大家了解百家姓哈姓。
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百家姓哈姓的起源
    第一个渊源:源于蒙古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    据史籍《清朝通志、氏族略、附载蒙古八旗姓》记载:
    ⑴.蒙古族都尔哈氏,世居喀喇沁(今内蒙古喀喇沁旗)。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,满语为Durha Hala。元末明初,在明太祖朱元璋颁布《禁胡姓诏》时,即改汉姓为哈氏,迁居长葛郡(今河南许昌长葛),世代相传至今,族人众多。明朝著名文学家杨慎在《希姓录》中记载:“有哈永森,今湖北有此姓。”哈永森,就是原蒙古族都尔哈氏族人的后代。
    ⑵.蒙古族斡罗纳氏,世居秃拉河(今内蒙古土拉河),后在明朝时期改汉姓为哈氏。该支哈氏鼻祖为哈剌哈孙,公元?——1308年待考,著名元朝大臣、政治家。哈剌哈孙的曾祖就是著名的斡罗纳、启昔礼,是蒙古克烈部首领王罕的阿都兀赤(牧马人)。在王罕阴谋偷袭铁木真(成吉思汗)时,斡罗纳、启昔礼连夜走报,有功,赐号“答剌罕”,擢拔为千户,任怯薛。祖父为斡罗纳、博理察,父亲为斡罗纳、囊加台,皆有战功。斡罗纳、哈剌哈孙精通蒙古文,敬重儒学。他以功臣后裔,录掌宿卫,袭号“答剌罕”。历任大宗正、湖广行省平章政事、中书左丞相,与完泽、不忽木同理朝政。朝廷每有大政事,必与儒臣讨论。斡罗纳、哈剌哈孙还在大都建孔子庙以处国子学,对促成元成宗孛儿只斤、铁穆耳前期守成的政局颇具贡献。元大德七年(公元1303年),晋升中书右丞相。至元武宗孛儿只斤、海山执政时期,因斡罗纳、哈剌哈孙不是自己的亲信,听信谗言,罢免其右丞相职,以左丞相行和林省事镇守漠北。斡罗纳、哈剌哈孙在漠北,命诸部置传车,自内地转运粮米以赈济饥民,置仓库储米以接待西北的降民,疏浚古渠灌溉,整理称海屯田,安定了漠北的统治秩序。元至大元年(公元1308年),斡罗纳、哈剌哈孙病逝。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为姓氏,称哈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    第二个渊源:源于女真族,出自明朝末期海西女真(水达达女真扈伦四部)之一的哈达部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    明朝时期,海西女真(水达达女真扈伦四部)之一的哈达部,世居今辽宁省开原南部的哈达河畔,因此族人中就有以河流名称为姓氏者,后取谐音汉字为“哈”氏。
    哈达部,原属纳喇氏部落,其先人本居扈伦河(胡笼、呼伦、忽喇温,今呼兰河)一带地区。
    明永乐四年(公元1406年),明王朝在该地区置塔山卫,以塔刺赤为指挥同知。明正统十一年(公元1446年),塔山卫都指挥金事弗刺出,以所管人民颇多,“声息驰报未便,请设卫给印”;在呕罕河卫都督同知你哈答保奏下,明廷同意析塔山卫另置塔山左卫。
    塔山左卫地在今呼兰河以东至依兰县以西之地,哈达部的成员主要来源于塔山左卫,故而,史书记载哈达部与出自塔山卫的乌拉部为同一始祖纳齐卜禄。自纳齐卜禄六传至速黑忒(克锡纳)为塔山左卫首领时,或称之为“塔山前卫左都督”。今考古工作者在吉林省洮南县境出土了“塔山左卫之印”,说明至迟在速黑忒时,塔山左卫已由塔山卫东迁至塔山卫之南,约分布在今吉林省长春市的扶余、农安两县和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一带。
    速黑忒,为明嘉靖年间(公元1522——1566年)海西女真中的大酋,“诸部畏之”。明嘉靖十二年(公元1533年),速黑忒为族人巴岱达尔汗所杀,子孙四散逃亡。速黑忒的长子之子万(汉名王台),逃至“锡伯部绥哈城”(今吉林吉林西部)。速黑忒的次子旺住外兰(汉名王忠)率部分部众逃至广顺关(南关)外的哈达河地区(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),自称部长,成为哈达部的创建者。
    明嘉靖三十一年(公元1552年),王忠又被叛乱的族人所杀,其子博尔坤立誓为父报仇,岁至绥哈城迎堂兄王台来主哈达部事。王台为部长后,采取“远者招徕,近者攻取”策略,使哈达部比速黑忒时更强盛,遂自称哈达汗。当时叶赫、乌拉、辉发及建州女真所属之浑河部,“尽皆服之”。这段历史说明海西女真哈达部奠基于速黑忒,形成于王忠,至王台时达鼎盛。
    但王台在晚年贪财受贿,不察民情,反曲为直,“下效尤甚”,民不堪其苦,往往叛投叶赫部,“国势渐弱”。
    明万历十年(公元1582年)王台逝世,诸子争权,至子孟格布禄(蒙骨孛罗)主部事时,其他众子不服,骨肉相残,致使哈达部以往的威望化为乌有。当时,叶赫部与建州女真首领佟、努尔哈赤崛起,哈达部在佟、努尔哈赤发动的一系列统一女真诸部的过程中,不仅失去昔日霸主地位,且最终在明万历二十七年(公元1599年)被佟、努尔哈赤兼并。
    从此,海西女真的哈达部哈氏族人,成为满族哈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    第三个渊源:源于回族,出自赛典赤、赡思丁、乌马儿的后裔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    哈氏,为“回族十三著姓”之一。
    回族哈氏起源于元、明时期的中亚不花刺(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布哈拉州首府,位于泽拉夫尚河下游布哈拉绿洲的中心地带)的一个小氏族部落的王族世家。
    宋末元初,没落的布哈拉王族后裔赛典赤、赡思丁、乌马儿(赛义德、舍姆斯丁、欧麦尔,al-Sayyid Shams al-Din‘Umar)于公元十三世纪初举族东迁,归附大蒙古汗国政府,充任成吉思汗的帐前侍卫。
    宋理宗赵昀绍定元年(木亦坚汗元年,公元1229年),木亦坚汗孛儿只斤、窝阔台(元太宗)即位后,强化了汗国中色目人的政治地位,赛典赤、赡思丁、乌马儿由此出任丰、靖、云内(今山西大同、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)的都达鲁花赤(地区军政长官),后改任太原、平阳二路达鲁花赤。
    宋理宗淳祐十一年(大蒙古国海迷失后称制三年,蒙哥汗元年,公元1251年),元宪宗孛儿只斤、蒙哥即位后,赛典赤、赡思丁、乌马儿出任燕京路总管、采访使。
    宋理宗景定元年(薛禅汗元年,元中统元年,公元1260年),元世祖孛儿只斤、忽必烈即位后,赛典赤、赡思丁、乌马儿被升为燕京路宣抚使。
    宋理宗景定二年(元中统二年,公元1261年),被拜为中书省平章政事,统理财政,曾兼理发行中统交钞,是历史上首次发行较为正规的纸币,且“尚知限制发行”,一时之间元政府国库充裕,战事粮饷供应未曾匮乏。
    宋景定五年(元至元元年,公元1264年),赛典赤、赡思丁、乌马儿出任陕西、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,后并节制陕西五路四川行枢密院所有大小官属。在陕西三年之内,民户增加三千五百六十五户,军户增加一万两千二百五十五户,税收增加六千二百二十五锭,屯田粮增加九千七百二十一担,节省和买钞三百三十一锭,得朝廷赏银五千两。
    宋度宗赵禥咸淳十年(元至元十一年,公元1274年),赛典赤、赡思丁、乌马儿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,为云南设立行省的第一任行政长官。任职期间,赛典赤、赡思丁、乌马儿大力改革行政体制,设置郡县,把万户府、千户所、百户所改为路、府、州、县,路设总管,府设知府,州设知州,县设县令或县尹。共“为路三十七,府二,属府三,属州五十四,属县四十七,其余甸、寨、军民等府不在此数。”加强了元王朝对云南的中央集权制统治。
    为了发展社会经济,赛典赤、赡思丁、乌马儿在云南地区建立军民屯田十二处,使农业人口和耕地面积都有显著增加;大力兴修水利,在鄯阐(今昆明)地区筑坝修闸,挖堰开塘,疏浚河水,兴建了农田灌溉系统工程;委任汉官张立道修治滇池,开凿了滇池下游宝象、马料等六条人工河;因云南“无粳稻聚麻,教民播种”,推广稻谷种植,改进养蚕事业,使农桑得以发展,改善交通条件,在宋恭宗赵显德祐二——四年间(元至元十三——十五年,公元1276——1278年),命乌撒总管爱鲁负责重修从鄯阐经乌蒙(今云南昭通)到叙州的水陆驿站道路,使该干线成为云南、四川、贵州的交通要道;在云南境内设驿站七十八处,加强了云南和燕京及中原各地的联系。
    赛典赤、赡思丁、乌马儿注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,于宋恭宗德祐二年(元至元十三年,公元1276年)在鄯阐五华山修建学校,劝导各族子弟入学,修建孔子庙、明伦堂,宣扬儒学,设立侧景所,观测日月蚀和推算四时节令,设立惠民药局,治疗疾病,供给药物;关念民间疾苦,贷牛种、耕具等,减轻人民负担,百姓“由是远近翕然俱来”。对各少数民族首领采取团结方针,缓和了民族矛盾。处理一般民间纠纷时,持平办理,疏通引导,使之和睦相处,史称他“秉政六年”,“旧政一新”。
    赛典赤、赡思丁、乌马儿生有五子:长子纳速刺丁,于其父逝世后,曾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;次子哈散(哈桑),为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;三子忽辛(侯赛因),曾任云南行省右丞;四子苫速丁兀默里,为建昌路总管;五子马速忽,为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平章政事。其后裔子孙均十分出色,分别担任元朝政府的各种官职,对回族和伊斯兰教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。
    当时驻平安路同知、中奉大夫、广东宣慰使都元帅的哈散(哈桑),就是其次子。在哈散的后裔子孙中,开始以祖名为汉化姓氏,即称哈氏,此后在元朝时期迅速成为一个庞大的回族哈氏家族。如在元朝任宣慰司副使的哈辛,便是赛典赤、赡思丁、乌马儿的孙子。在元朝的中高级官员中,还有哈伯、哈八石、哈八失、哈儿沙、哈海赤、哈黑丁、哈刺、哈麻、哈迷都丁等三十余著名的大臣和将领。
    到了明朝时期,在历代官员中,有哈林(通事指挥佥事)、哈铭(锦衣卫指挥使)、哈直(安庆卫指挥)、哈维新(商镇参将)、哈斯哈(潼关副将),以及随同郑和一同下西洋的大掌教哈三等。
    及至清朝,曾任过云贵川总督和云贵提督的哈元生,其父哈应忭曾为武昌水师提督,其子哈尚德在清乾隆初年(公元1737年)任过总兵。另外,先后任过湖广提督和贵州提督的哈攀龙,其太祖哈先闻、祖父哈云、父亲哈世荣均为通议大夫、一等待卫。哈攀龙之子哈国兴,为清乾隆十七年(公元1752年)的武进士,曾出任过云贵提督和参赞大臣。其弟哈国泰曾过巡捕三营千总和云南临元镇总兵,儿子哈文龙、哈文彪也分别任过四川军营补陕西提标右营守备和千总等职。
    在文献《回族人物志》中记载:由于哈家多出将门,且功绩显赫,故而乾隆大帝在哈国兴病亡后,特许入祀紫光阁昭忠祠时,还致赞道:“中土回人,性多拳勇。哈其大族,每出将种,向略趱拉,屡举险要,中道病殂,成功未告。”
    第四个渊源:源于满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    据史籍《清朝通志、氏族略、满洲八旗姓》记载:
    ⑴.满族哈尔察氏,亦称萨哈尔察氏、萨哈集里氏,以部为氏,满语为Harca Hala或Saharca Hala,汉义“黑貂皮”, 萨哈尔察(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)、伯都讷(今吉林松源)、乌喇(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、拉发河流域、双阳县境)、尼马察(今吉林浑江西南部)、海兰(今吉林和龙以西海兰河流域)、叶赫(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)、卦尔察(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)、黑龙江沿岸等地,后多冠汉姓为哈氏、萨氏、俞氏等。
    ⑵.满族哈尔拉氏,亦称哈雅拉氏,满语为Harla Hala,世居吉林乌喇(今吉林永吉)。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。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哈氏。
    ⑶.满族哈勒塔喇氏,满语为Haltala Hala,世居吉林乌喇(今吉林永吉),后多冠汉姓为哈氏、韩氏等。
    第五个渊源:源于其他少数民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    在鄂温克族、土家族、裕固族、土族、彝族、苗族、羌族、傣族、侗族、维吾尔族、柯尔克孜族、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中,均有哈氏族人分布,其来源大多是在元、明、清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,流改为汉姓哈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详实情况,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,再予以补充刊载。
    百家姓哈姓怎么读?
    对于哈这个字大家并不陌生,但是放在姓氏里,很多人都容易读错,姓氏中,哈的拼音为【hǎ】
    哈姓百家姓排名多少位?
    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名第494位。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。
    哈姓有哪些名人?
    哈散:(生卒年待考),回族,布哈拉王后裔赛典赤、赡思丁的次子;西域人。著名蒙古汗国大臣,哈氏鼻祖之一。
    哈剌哈孙:(公元?——1308年待考),蒙古族,斡罗纳氏。著名元朝大臣,哈氏鼻祖之一。
    哈八石:(公元1284——1330年),维吾尔族,汉名丁文苑;祖籍于阗,世居大都路宛平县。著名元朝官吏、诗人,哈氏鼻祖之一,翦氏鼻祖。
    哈八失:(生卒年待考),蒙古族,本名哈斯布色,窝阔台汗后裔答失蛮之孙。著名元朝大臣。
    元朝泰定二年(公元1325年)以将仕郎,国子监助教转任校书郎、按校书郎阶正八品,官至同知河东都转运盐使司事。
    哈麻:(公元?——1365年待考),高车族,字士廉;康里人(哈达帖木儿)。著名元朝大臣,哈氏鼻祖之一。
    哈喇卜丁:(公元?——1491年待考),哈剌鲁族;西域哈拉不丁部人(今新疆阿勒泰生产建设兵团农垦第十师第一八六团场)。著名明朝大臣、将领,河北河间回族哈氏始祖。
    哈元生:(公元?——1738年待考),回族;直隶河间人。著名清朝将领。
    哈攀龙:(公元1710——1760年),回族,哈喇卜达后裔;河北肃宁人。著名清朝武状元、武术家。
    哈国兴:(公元1732——1773年),回族,哈喇卜达后裔;河北肃宁人。著名清朝大臣、将领。
    哈廷梁,(生卒年待考),回族,哈喇卜达后裔;河北献县人。著名清朝武状元、武术家。
    哈兴阿:(公元?——1848年待考),满族,纽祜禄氏;满洲镶黄旗人,居开原(今辽宁铁岭)。著名清朝将领。
    哈姓男孩起名
    哈语宣、哈奕柏、哈智诺、哈昕毅、哈鸿风、哈松云、哈逸薪、哈铠玺、哈文阁、哈九欢、哈瑞端、哈家昇、哈抒言、哈承亿、哈归荣、哈君柏、哈繁文、哈裕帆、哈彦宏、哈航元、哈宗涵、哈铭煦、哈宸连、哈乾元
    哈姓女孩起名
    哈沐函、哈婌恋、哈键萍、哈琦诗、哈芳彤、哈茜茹、哈雅海、哈馥婷、哈婉暄、哈佳芬、哈振梅、哈莫云、哈诗阳、哈霞林、哈琬艳、哈姝伶、哈涟琪、哈婉昀、哈昕然、哈曼唯、哈蓉遥、哈瑜莉、哈怀遥、哈永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