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词经过时间沉淀、岁月更迭,愈发让诗意更加的浓厚,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孟浩然《秋宵月下有怀》原文及翻译注释,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词的魅力与情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 
 
 
  《秋宵月下有怀》原文 
 
	《秋宵月下有怀》 
	 
	孟浩然 
	 
	秋空明月悬,光彩露沾湿。 
	惊鹊栖未定,飞萤卷帘入。 
	庭槐寒影疏,邻杵夜声急。 
	佳期旷何许,望望空伫立。 
 
  《秋宵月下有怀》译文 
 
	  秋天的夜空明月高悬,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,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。 
	  
	  被惊起的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,萤火虫循着那灯光从卷帘飞入屋内。 
	  
	  院子中只剩枝丫的槐树落在月光下的影子,稀疏凄凉,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促。 
	  
	  你我相隔遥远,如何去约定相聚的日子,只能久久地惆怅地望着同样遥远的月亮。 
 
  《秋宵月下有怀》的注释 
 
	  沾:润湿。 
	  
	  栖:栖息。 
	  
	  帘:即竹帘,可以卷起,故称卷帘。 
	  
	  杵(chǔ):舂米、捣衣用的棒槌。此用作动词,指捣衣。 
	  
	  佳期:原指与佳人相约会,后泛指欢聚之日。 
	  
	  望望:望了又望。 
	  
	  伫立:久久站立。 
 
  简短诗意赏析 
 
  这是一首抒情诗,描写诗人在凝视那一轮明月时的感怀:似有一丝喜悦,一点慰藉,但也有许多的愁苦涌上心头,如仕途的失意,理想的幻灭和人生的坎坷等。这首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、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,显示出一种淡中有味、含而不露的艺术美。 
 
  作者简介 
 
  孟浩然(689年—740年),字浩然,号孟山人,襄州襄阳(今湖北襄阳)人,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,世称“孟襄阳”。因他未曾入仕,又称之为“孟山人”。孟浩然生于盛唐,早年有志用世,在仕途困顿、痛苦失望后,尚能自重,不媚俗世,修道归隐终身。曾隐居鹿门山。40岁时,游长安,应进士举不第。曾在太学赋诗,名动公卿,一座倾服,为之搁笔。开元二十五年(737)张九龄招致幕府,后隐居。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,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。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,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。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,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“王孟”,有《孟浩然集》三卷传世。 
 
  更多古诗词的原文及译文: 
 
  1、“韩愈《题榴花》”的原文翻译 
  2、“欧阳修《采桑子·荷花开后西湖好》”的原文翻译 
  3、“秦观《点绛唇·醉漾轻舟》”的原文翻译 
  4、“谢灵运《登池上楼》”的原文翻译 
  5、“毛泽东《水调歌头·重上井冈山》”的原文翻译 
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