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解记忆训练

    只有理解了的知识,才能记得迅速、全面而牢固。理解记忆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为前提,这种理解不仅指看懂了材料,而且包括弄懂了材料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,以及该材料和以前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。对于需要抽象思维的材料,要想记住它们就离不开理解记忆。理解是培养记忆力最快的捷径。
    在开始这一节的讲述前,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测验,请大家对下面的两组材料进行记忆——
    泰国首都曼谷的全称:恭贴玛哈那空,阿蒙叻达纳哥信,玛杏特拉瑜地耶,玛哈底陆魄,诺帕叻特纳拉察他尼布里隆,乌童拉察尼卫玛哈萨旦,阿蒙劈曼阿哇丹萨蒂,萨格塔底耶维萨奴甘巴席。
    接下来我们不妨来背背这两首诗,一首是李白的《望庐山瀑布》:
    日照香炉生紫烟,遥看瀑布挂前川。
    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。
    还有一首是王之涣的《登鹳鹊楼》:
    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
    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
    怎么样?要把第一则的41个字都背下来,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恐怕比记圆周率小数点之后41位还要难得多吧!而第二则的这两首诗的总字数比泰国首都全名还要多7个,可是只要读几遍也就会背了。
    其实,我们来看一下曼谷的中文意译:天仙之都,供奉玉佛的皇都,攻不克的京城,幸福的京都,田比湿奴建的,因陀罗赐的都城。现在是不是很简单了?
    接下来,我们再来看李斯《谏逐客书》中的这样一段:“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……”只要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,对此念过两三遍以后,想必都能背得下来。
    但是如果把刚才的文字写成:“泰能不山就其,成土细深让,大能其故流不,河故海让择。”同样是22个字,恐怕念上十遍、二十遍,也不容易记住。
    原因何在呢?因为杂乱无章的文字无法使人理解,只能靠机械记忆去死记硬背。而有意义的内容则可以在思考理解之后再记,这就容易得多了。
    当我们说忘记了某件事情,实际上那也就是我们所不了解的事。常有人认为自己记忆力不好,其实那是因为没有真正地理解,以致无法形成记忆。如果能够把所要记忆的事物予以正确理解,它就可以长久地被记忆下来。
    理解记忆是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为前提的,这种理解不仅指看懂了材料,而且包括弄懂了材料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,以及该材料和以前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。
    理解记忆对于需要抽象思维的材料,就显得十分必要。如学习哲学、数学、物理等学科的材料,要想记住它们,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解记忆。
    原理: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
    人们常说,理解是记忆的第一步。为了进一步了解理解对记忆的重要性,请再看下面的一些例子。
    斯陀夫人的小说《汤姆叔叔的小屋》是南北战争前出版的,还是南北战争后出版的?只要了解这部小说揭露了黑奴制度的罪恶,引起了黑奴问题的探讨,影响了南北战争的爆发,林肯对这本书给出很高评价,这样出版时间就迎刃而解了。
    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,经常有许多事物应该记住却没有记住,其原因往往是由于只注意枝节,而忽略了对本质的理解所造成的。
    美国前总统林肯出身贫寒,小时候买不起书,只好去借。只要有人肯借给他,无论走多远的路他也要去。借回后反复阅读,直到完全理解和记住。靠着这种阅读——理解——记忆的方法,林肯积累了大量知识。最后,他终于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总统之一。
    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做记忆的实验中发现:为了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,平均需要重复16.5次;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章节,需重复54次;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,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!心理学实验表明,理解记忆的效果要比机械记忆的效果大约高25倍。
    日本教育界提倡的一句口号是:“要思考,不要死记硬背!”这里所说的思考,首先也是指理解。
    所谓理解,用古语来说,就是不仅要知其然,而且要知其所以然。从生理学角度来说,理解就是在已有的条件反射基础上,去建立新的条件反射,并将新旧条件反射组成系统。巴甫洛夫说过,利用已获得的条件反射就叫做理解。理解就是懂得客观事物的意义,实际上就是利用旧知识去获得新知识,并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的系统中。
    只有理解了的知识,才能记得迅速、全面而牢固。不然,总是靠死记硬背,那就会出力不讨好。不要为自己的记忆力不好而灰心,应该反复检查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所要记忆的东西。理解一件事,在记忆的感觉上好像在走远路,事实上,它却是培养记忆力最快的捷径。